互联网产品:深入挖掘并重新定义用户需求的满足方式
By arthur503 -- 30 Sep 2013
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网络革命的威力已经人人都知道并饱尝了甜头。那么,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互联网的主要意义在哪里?用户为何要使用互联网产品呢?
根据我的理解,这和互联网的特点有关。互联网通过网络,把物理间隔比较远的人能够在网络中瞬间联系起来,取消了地域限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把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放到一个生活小区中,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与某个人进行接触,而网络费用又是免费为主流,成本不高,因此,重新定义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方式。
一、人的根本需求没有改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从底层到上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主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所需要和自我演化会达到的层次。
我个人的观点,并不认为人的需求是长久恒定不变的。从远古社会上来讲,人类还处在生存危险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只会考虑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如何安全的活下来;随着部落的演化和社会的形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样进一步衍生出社会需求;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和社会需求之后,人会更加强调和认识自己,有了更强烈的自主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这些需求,有一个进化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阶段下,需求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需求的顺序和强度并非一成不变。那么我们想,从原始部落发展到人类社会,人的需求有了新的进化。那么,从社会再继续发展呢?会不会有新的社会结构或者其他没想到的结构产生,会不会出现新的人类的需求被发掘出来?我不知道。不过,与几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史相比,我认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的需求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的。
互联网即是如此,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的根本需求。互联网所带来的革命,更多的是顺应和深入挖掘了人的需求,并重新定义了满足人的需求的方式。
二、为什么互联网是一场革命?
因为人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被完全满足。
现实社会是有局限性的。在维基百科中,社会的解释如下:
社会一词并没有太正式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中,由一定的个体所组成的群居生活环境。这里有两个特点:
- 地域范围是有限的。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距离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 个体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由于生活在一片区域内,所以一个个体的声誉、评价等对本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这会导致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需要规避风险。
如前所说,互联网的特点是:
- 拓宽地域范围。通过互联网,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接入网络,与他人接触;
- 减少个体间影响。由于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远,个体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并不会轻易的传到其居住区域中来,从而不会对其生活造成影响。
正因为如此,一个个体在互联网上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可以更加放松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尤其是隐式的、在现实世界中可能由于道德规范等原因而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需求。
互联网的革命正在于此,它重新定义了人的需求的满足方式,让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能够在互联网上得到满足。而这种需求,是无关道德规范的。
之前看柴静的《看见》的时候,有一篇她采访虐猫视频的主人公。在这个故事里,有人花钱买美足虐猫的视频,就有人去拍这样的视频,这是一个需求满足的产业链,与道德无关。即便没有了互联网,没有了视频网站,也还是会有人有这样的需求,还是会有人去做这样的事去满足需求,只不过可能更隐蔽、更不容易为公众知晓罢了。互联网能够把人心里的另一面需求给挖掘出来,因为在网络上,可以更安全的发泄隐藏在心底的、不符合现实世界道德规范的需求,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你所要付出的,只是钱。
同样的还有人类对性、爱情的追求。不管是史书里写的如何冠冕堂皇,老汉扒灰、红杏出墙这样的事无论在皇宫,还是民间,是哪朝哪代都不会少发生的,都是街头巷尾津津有味的谈;现代社会里,色情网站屡禁不绝,而且可以预言未来也是不会消失的(除非色情网站合法化或性关系发生不再受道德规范约束);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偷看《西厢记》,林妹妹抢来看了也爱不释手。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即便再禁男女之谊,也是无法完全禁绝的。
三、互联网产品的定位
如果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就要看:你的产品定位在哪里?目标用户如何?为何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过去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早已经长成了巨头公司。从最开始的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到Web2.0的搜索时代,在到近几年兴起的社交网络时代,每一个网络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产品,也早就了一大批网络巨头。
要缕清互联网发展的脉络,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要看到人的根本需求的作用。
Web1.0时代是门户网站时代。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上网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在网络中寻找需要的网站和新闻,所以做新闻资讯门户网站的新浪、搜狐等一批公司迅速成长为一线的互联网公司,甚至像hao123导航这样的导航网站,也因为精准的把握到了草根用户的需求,而低调的火了一把。
等到了Web2.0时代,人们已经并不满足于门户网站所提供的功能了。门户内容虽多,但他们需要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该如何找到自己需求的东西呢?搜索引擎的时代就到来。Google、Baidu、Bing等搜索引擎,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多人每天必上的网站。
Web2.0的搜索引擎技术并非万能,即便Google再怎么提高搜索技术,也不能知道我的情感需求是如何(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的话,其实也不是不可能)。一个个体的生活,开始更多的从线下往线上迁移,那必然要导致个体的社交网络的线上化。个体需要与他人的交往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旅游拍了美照、中午吃了什么好吃的这样的事情需要与朋友进行分享,所以,社交网络Facebook、人人、开心网站的兴起也就不可阻挡。Twitter、Path等也是同样。
当然,这并不是停止。下一代网络的热点在哪里还并不明晰,但可以知道的是,它不会逃脱人类需求的命运。我们可以稍微预测一下,如今的社交网络所满足的需求还是马斯洛层次理论中的第三层,也就是社会需求上。首先,社交需求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还没有完全满足,依然有进步的空间。其次,既然人的社交需求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再继续发展的话,人的自主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否也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满足呢?根据我的体会,在网络游戏中,我们可以体会一呼百应的快感,是满足了被尊重的欲望(哪怕是虚拟的现实)。另外,之前还有一个叫游戏“孢子”,有同学玩过,是类似创世纪一样的游戏,人可以在里面根据最基础的模块生长、吞噬、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生物。那么,是否在里面可以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或者,是否有软件,可以实现人们天马行空的创造想法和效果,从而人人都可以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我想,这些需求,在技术进步可以达到的时候,都会被发掘出来。
只有有了明确的用户需求,才能看准自己产品的定位到底是何种用户需求,目标用户群体在哪里,从而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一些成功的互联网产品
之前已经说过,赶上互联网浪潮之初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了互联网巨头。比如QQ做聊天、百度做搜索、阿里做购物、360做安全、人人做社交网络、美团做团购等。当然,还有现在炙手可热的微信。他们都抓住了用户的需求,明晰化并找到了互联网的模式,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但是,这并不代表知道了用户需求就一定能抓住用户需求,就一定能做出好的互联网产品。
- 在QQ出现之前,网络上并非没有聊天室,也不是没有其他聊天工具,但只成就了一家腾讯;
- 在微信出现之前,人们也不是没有聊天的工具,起码QQ就是,但只有微信崛起;
- 在美团做团购的时候,千团大战,后来就连团购始祖GroupOn也来分一杯羹,但能留下来只是少数。
没有看到用户需求,但误打误撞做了一款火爆的产品,那是运气;但是,看到了用户需求,你能否抓住?用户需求摆在那里几千年,是否为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一款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呢?
这需要对需求的长期把握和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人心理的理解,对传播和营销的理解,对UI交互的理解,对社交网络的理解,以及,一点点运气.
之前的一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让所有人都以为可以成为互联网产品的主宰,创造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产品。但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手艺,是需要深入洞察用户和产品需求,并持续不断的推动团队前进的。想成为好的产品经理,并不是只要能说会侃就行。
五、举个栗子:聊天需求浅析
首先需要明确,聊天需求是社交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如前所言,在QQ出现之前,人也是有聊天需求的。即便纵观人类社会,这个需求也是强烈而持久地存在的。
但是,在相应的互联网应用出现以前,这些需求已经在现实中被满足,或者,当人类没有找到更好更合适的方式或工具来更好的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他就“认为”他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对于所有的人类需求:
- 认为已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 真实的得到满足(幸福);
- 没有意识到还可以有更深层次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的幸福);
- 认为没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 寻找其他渠道来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的幸福);
- 没有其他渠道得到满足(不幸福);
我们可以看到,四类人种,只有真实的得到满足的那类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而这类人在人群比例中并不大,大多数人还是处于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未发现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从而,所有的产品才有了生存基础和空间。
对于任何一种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成本。
以聊天为例。我们需要有人聊天,一是打发时间;二是有倾诉(被倾听)的需求。在互联网应用出现以前,我们是在现实世界里找朋友来聊天的,这样的朋友一般是在地域上相近的。分析如下:
- 家族成员:有血缘关系更容易亲近、信赖;并且一般居住范围较近;
- 邻里街坊:处于同一居住区域,有信赖基础(因为在小范围居住区中,犯错、背叛等会很快被大家知道,成本高);居住较近,相见机会多;
- 同学朋友:有同学、校友等关系作为信赖基础(在同一个团体中,背叛成本高);居住相对不一定很近,但有固定的长时间相处机会;
从这三个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成为朋友的一般基础是:
- 有信赖基础;
- 地域相近,经常见面聊天的机会;
其实还有第三点:两个人兴趣相投。不过这是加强型条件而非必要型条件:若两个人兴趣相投,可以成为好朋友;但两个人兴趣不同,也可以成为一般朋友。
既然想要在现实世界里满足聊天需求就需要交朋友(一般情况下无法对陌生人满足“日常”倾诉的需求,树洞、教堂忏悔一类的不属此类),而交朋友的成本呢?两个人一起玩耍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争执后道歉去维护一段友谊,都是需要在现实世界里付出的成本。
网络QQ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聊天的根本需求。不过,QQ的优势在于,由于网络的特性,降低了聊天的成本,也就是交朋友的成本;同时,他改变了朋友的定位。
在QQ出现之前,人要找人聊天,首先要确认这个人是安全、可靠的。不能把两个人私密的聊某个人的坏话传播出去,否则由于大家都在一个生活区域,很容易使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但是,在QQ出现之后,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对面聊天的人是谁、在哪。因此,网络聊天几乎没有使个人生活受到影响的风险,可以更加放心的聊。同时,网络上的人更多,天南地北,可供选择的聊天对象更多,不像在现实中,与个人同龄或相似的可以聊天的对象是有限的;再次,时间、地点更自由。现实中聊天需要你到他那或他到你那或两个人去同一个地方,这需要两个人同时有时间有空闲。但在网络上,由于候选更多,所以在自己想聊天的时候,随时都有人可以一起聊天,没有时间延滞,更快速的满足人的需求。还有最后,在现实中,由于备选人数更少,所以有时聊天要照顾到两个人的兴趣,但在网络上,可以挑选更多的相同兴趣的人聊天,兴趣需求更容易被满足。
综上而言,网络聊天去除了地域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网络人数的众多衍生出很多优势:安全(并不同于可信赖)、备选对象多、时间地点更自由、兴趣需求更容易被满足。所以说,网络重新定义了聊天,同时也重新定义了朋友(朋友由强关系变成了弱关系),降低了聊天的成本,让聊天更加随时随地、更容易符合人的兴趣。
因此,互联网革命的意义在于,更加深度的挖掘了用户原始的需求,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免费(或低消费)、选择范围更多的满足需求的方式。
参考资料: